南昌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食品学院 (公章) | 名称:食品加工与安全 |
代码:095135 |
2022年3月25日
一、总体概况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南昌大学食品学科始于1985年创办的原江西工业大学食品工程系和江西大学食品科学系;1993年,江西大学和江西工业大学合并成立南昌大学,两校食品学科随即合并组建南昌大学食品工业学院,同年获批食品科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食品科学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代码,083200)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营养与安全系、食品发酵与生物工程系,设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依托于食品科学优势学科,于2011年获批设立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代码095135)专业学位硕士点。
本学位点以农产品与食品加工、食品安全为主要培养方向,通过全方位教学、科研并结合实践活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目前,学位点开设有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加工与保藏、食品生物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学位点依托我国高校食品科学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产品生物高效转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国-加拿大食品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南昌)、食品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生物质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集科学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和项目成果转化为一体,产学研用联动的高效创新平台。承担和完成了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大量横向项目,获得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江西省专利奖和江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荣誉。
经过十多年建设,本学位点拥有了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形成了以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井冈学者、省“赣鄱英才555工程”、省双千、省杰青等为学术方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年轻的海外留学归国博士为中坚力量的研究队伍,其中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29人次。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9人(70%),4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41%),博士生导师12人(44%),硕士生导师26人(96%)。
学科建设情况
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招生、在读情况:2021年,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9人,均为普通招考。目前,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在读人数90人。
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2021年,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毕业人数29人,授予学位人数29人。
就业基本状况:本学位点2021届毕业研究生29人。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其中2人被浙江大学和南昌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4人(占比82.8%)就职于万孚、澳优乳业、云南白药、江苏雨润、美康生物等知名企业,3人进入相关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
研究生导师状况
现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9人(70%),45周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11人(41%),博士生导师12人(44%),硕士生导师26人(96%)。拥有江西省井冈学者4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4人、江西省“双千计划”2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人、江西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人才4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4人等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称号29人次。为促进本学科与高水平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培养高水平研究生,聘请行业导师30人。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专业工作队伍为本、导师第一责任、领导干部带头”原则加快建设思政政治教育队伍。
依据《南昌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措施完善研究生思政教育制度,特别是修订了《南昌大学食品学院教师担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进思政工作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相融合,打通学科建设和思政培养环节。通过增设兼职辅导员、依托学校蹲苗计划进一步充实了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本学位点增设兼职辅导员3名(每年级各1名);安排本学位点2名优秀青年教师万婕研究员和彭娟副教授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发挥优秀年青教师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
图1. 兼职辅导员走访学生寝室和主持班会
图2. 本学位点教师万婕研究员和彭娟副教授参与研究生党支部工作
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表1. 2021-2022 学年秋季学期学位点研究生思政教育开展情况
主讲人 | 职称/职务 | 班级/支部 | 讲座地点 | 讲座时间 |
张国文 | 教授/副院长 | 2021级食品加工专业 | 青山湖校区北区分测608 | 2021.12 |
殷军艺 | 研究员/副院长 | 2020级食品加工专业 | 青山湖校区北区中德联合研究院报告厅 | 2021.09 |
李珂 | 副院长 | 2019级食品加工专业 | 青山湖校区北区国重501 | 2021.10 |
李红艳 | 教授/副院长 | 2019级硕士研究生党支部 | 青山湖校区北区生物质501 | 2021.09 |
在青年教师党支部书记万婕老师和彭娟老师的引领和关心下,实现党员队伍优质发展:本年度转正党员2名,发展新党员8名、积极分子12名。1名同志获评南昌大学“优秀学生党务工作者”、2名同学获评南昌大学“优秀学生党员”、1个支部获评校优秀学生党支部。
图3. “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爱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学党史悟初心”活动
图4. “重走小平小道 不忘改革初心”主题活动
图5. “学习百年党史,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清明祭扫活动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利用江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弘扬“井冈山精神”,将红色文化贯穿研究生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学科集知识性与价值性于一身的特点,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发挥全体教工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指导和教育作用。
积极贯彻党建“双领双同”计划,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卓越领航工程”作用,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觉成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自觉成长成才,自立自强。学院不断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动态管理,高水平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通过发挥党建先锋引领作用,开展创新创业及成长成才报告等活动,强化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形成了“积极向上,奋勇拼搏”的学位点文化氛围,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
4. 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实行校院两级专职管理,以服务师生为根本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全力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以及培育工作。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政治立场的研究生。通过师生座谈、组会、院系领导下基层等互动环节以及建设文化长廊宣传党史教育(图6)等系列工作,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的深度融合。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以身垂范为研究生树立榜样。通过微信等媒介展开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使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道德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图6. 学院文化长廊宣传党史教育
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及困难。紧密联系学生,及时了解并解决研究生日常困难。通过辅导员反馈、学院领导深入班级支部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并通过食品学院研工办联合相关部门积极抓好落实工作。
完善研究生培育工作制度,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学生培养日常管理。加强学位培养各阶段管理工作,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主题教育等方式加强学术诚信教育。
加强研究生的日常安全管理和宣传工作。(1)坚持疫情常态化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全员防控,充分发挥导师团队、专兼职辅导员、学生干部和广大党员在抗疫斗争中的作用;强化宣传教育,细化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严格实行离返校申请制度;加强人文关怀,构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的防控体系,至今未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2)加强安全教育和消防安全。组织师生开展疫情防控、安全防范、心理健康教育、防诈骗教育、实验室安全管理等主题教育活动,提升了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开展研究生消防安全演练活动,提高全员消防责任意识;加强对实验室、办公区域以及研究生公寓的例行安全检查,查处研究生公寓违章用电、私拉电线行为,排除了安全隐患,为广大研究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3)坚持弘扬主旋律,增强网络正能量。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舆论监督,对网站、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及微信与QQ工作群的信息发布实行严格“三审三校”制度。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根据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结合现有资源,在广泛征求学生、用人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创新创业课4大模块,37门课程,涵盖本专业6大培养领域,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一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公共基础课紧密结合江西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优势,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涌现了吴仁伟和于海飞等一大批南昌大学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党员等;专业核心课围绕“食品加工”和“食品安全”两大核心内容和“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主题,夯实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基础,为质检部门、农产品与食品加工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兴农输送人才;专业方向课依托食品优势学科,立足国家、行业战略需求,推动专业方向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创新创业课程助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一项。本学位点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新时代江西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鼓励全体教师主动申报各类课程建设,如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优质课程、案例建设等,获批江西省2021年省级示范研究生导师创新团队。
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导师培训,增强导师责任意识。学校和学院制定导师培养过程各相关文件,对新遴选导师开展导师上岗前培训,不定期召开导师培训大会。2021年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的相关规定、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政策、安全稳定工作等内容开展培训85人/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和教育部《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要求研究生指导教师熟知人才培养方案和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相关文件,明确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鼓励同课题组、同学科或跨学科成立导师组联合培养研究生,增强导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此外,压实导师职责,构建“导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切实保障和规范导师的招生权、指导权、评价权和管理权,充分落实导师责任制。
学院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根据各类奖学金评选办法,顺利完成各类奖学金的评选和颁发工作,本学位点学生获11人次各级各类奖学金(除学业优秀奖学金),共计9.67万元。另外,南昌大学学业奖学金基本实现所有研究生全覆盖,本专业学位点共发放56万元。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按照标准全额发放,共计53.4万元。本学位点学生2021年共获发各类奖助学金116.07万元,资助学生数189人次。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1.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本学位点研究生本年度共发表论文24篇,其中SCI论文22篇,一区论文8篇;获“互联网+”大赛省级金奖1项,3人次获国家奖学金,1人次获得省政府奖学金,1人次获得南昌大学研究生创新奖,3人次获校友企业类奖学金。
研究生升学就业情况良好。截止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其中2人被浙江大学和南昌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24人(占比82.8%)就职于万孚、澳优乳业、云南白药、江苏雨润、美康生物等知名企业,3人进入相关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等科研事业单位。
2. 教师队伍建设
领军人才取得历史性突破性。本学位点研究生导师谢明勇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是我校本土产生的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南昌大学食品学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不断提高人才引进质量。引进2名中国农业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的优秀博士、博士后作为后备力量。通过提升现有教师多元化、国际化视野,建设一批以高水平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知识和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的学术团队。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本学位点申明月老师入选科睿唯安2021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南昌大学首届“三百人才”评选中,赖卫华教授入选“香樟杰才”项目,胡秀婷老师获“香樟俊才”项目。
3. 科学研究
2021年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项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项目直接经费269万元,此外赖卫华教授(课题)、田颖刚研究员(子课题)和黄小林博士(子课题)获批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本学位点老师发表论文共85篇,其中SCI 77篇(一区46篇,占比60%)。与丹霞生物、佳贝艾特、益海嘉里、正邦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横向课题经费达212万元,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形成了理工农医渗透、产学研用结合的科研格局,成为国家和江西省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为助力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提供知识服务、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4. 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学位点全体师生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坚定理想信念,先进典型引领示范突出,尤其是在谢明勇院士的带领下,本学位点老师参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本职岗位做起,以建设一流学科、打造一流团队、争创一流成果为目标,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如图7)。
图7.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工作
此外,以丰富的红色资源为依托,通过党员自学、集体研讨、支委讲学、干部领学、领导思政课、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传承优秀文化,如由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殷军艺研究员带队,组织师生党员赴赣州开展了 “智荟赣鄱、服务苏区、科级振兴”志愿服务活动。
国际合作交流
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1)过程管理有待加强。在研究生培养和管理过程中,狠抓学位论文质量,但在过程管理上,导师职责没有压实,指导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面临很多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生学习和自我管理主动性还不足;部分培养环节不到位,过程质量管控有待严格,全过程管理制度和执行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监控体系有待加强。目前质量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持续改进提高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导师育人和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出口把关不够严,仍缺少有效可行的分流淘汰机制;学风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3)生源质量有待改善。近几年生源数增幅较大,但是生源质量不高,985高校与211高校占比不大,优质生源比例较低。
学位论文抽检、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1年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参加校级和院级盲审,均已通过;所有其他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论文抽检,无异常情况反馈。
六、改进措施
1、针对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问题
要紧密结合食品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规范学位点核心课程设置,并推动线上、线下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进优质研究生课程教材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案例建设、高校研究生思政课程、优质课程等的申报。
2. 针对生源体量大、质量不高问题
针对目前存在的生源质量不高、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学位点已着手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改良:
(1)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环节:大力开展研究生招生宣传,提高学位点的全国知名度;完善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严格把控硕士生的笔试、面试环节,确保生源质量。
(2)优化导师团队招生数量分配机制。严格把控导师的遴选过程,保证导师真正的站在学术前沿以及具有相应的业务水平能力,加强导师业绩考核,对不符合条件的导师应做到能上能下;鼓励团队招生,名额分配向高水平研究团队和具有较大培养潜力的中青年导师团队倾斜;严格控制导师带生数量,确保每位导师有精力全心培养每位研究生。
3. 针对研究生创新成果种类少、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提升培养质量,制定了《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创新成果的实施细则》文件,强化师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培养实行分类培养多元评价,优化学位申请条件的多元、多维度评价。修订《南昌大学食品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实施细则》,从2020级研究生开始,进一步提升学生毕业论文的盲审比例。专门制定《南昌大学食品学院关于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管理的补充说明》,强化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4. 针对研究生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
目前,本学位点研究生的教学实践环节过于流于形式,考核指标不明确,双导师机制运行不彻底,针对这些问题本学位点已着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第一,在培养方案中充分保障实践训练实践(不少于1年),毕业论文选题应与产业应用相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丰富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严格落实双导师制,由研究生导师任组长,3-5人组成导师组,成员包括校内外行业专家,导师组在合作育人过程中高度协同、目标统一。
第三,通过探索创新教学科研协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培养途径,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培养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和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人才,提升食品专业工程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